本报记者 徐蔚冰
为测算评估公民绿色行为的碳减排量,持续为衡量消费领域的公众碳减排量贡献“标尺”,激励公众践行绿色行为,促进碳普惠行业发展,我国解决消费领域碳减排变化难题的两个九项团体标准12月4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边会活动上发布。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在发布会上表示,标准的出台是碳普惠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助于碳普惠机制在更多地方的落地。未来中华环保联合会将一如既往地投入到碳普惠领域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中,为中国在消费端公众碳减排引领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贡献。
杜少中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实现“双碳”目标,全民行动是关键。九项标准的发布有助于地方开展碳普惠工作,为个人碳账户累计碳资产提供计量标准,将进一步推进碳普惠标准化、体系化的发展。
“这九项团体标准的出台,为测算和评估公民绿色行为的碳减排量提供了‘标尺’,有助于激励公众践行绿色行为。”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绿普惠创始人陶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陶岚介绍,此次发布的《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指南行》和《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指南办公》两个低碳减排场景的九项团体标准,是在多元化碳普惠机制推出的背景下,针对个人发生的绿色低碳场景,专门制定的碳普惠全国性标准,每个用户的减排行为都会被量化到克。同时涵盖了步行、骑行、地铁出行、公交出行、不停车缴费、机动车停驶、混合动力汽车出行等低碳出行场景,以及无纸化办公和在线会议低碳办公场景。据悉,九项团体标准自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全文已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布。
“实施消费端减排,确实迫在眉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指出建立推动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建设,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此次发布的系列团体标准是基于《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提出对出行和办公两个低碳减排场景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化的原则、方法、数据监测与质量管理,以及减排量评估报告编制的指导。量化过程遵循适用性、准确性、透明性、保守性等原则,保证了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碳减排量化的科学性,有效填补各地推进碳普惠过程中面临的公众绿色低碳行为量化的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标准的出台正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提供衡量机制,将有效推动碳普惠机制的发展。
张昕表示,目前中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均消费引发的碳排放仍在增长。而普惠的基本逻辑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依据碳普惠标准或方法学,对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衣、食、住、用、行、游等在内的各种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记录、核证,生成个人减排量汇总到碳账本里,并通过减排量交易、政策鼓励、市场化激励,调动、激发起公众积极参与碳中和行动。这次九项标准的发布有助于地方开展碳普惠工作,为个人碳账户累计碳资产提供计量标准,将进一步推进碳普惠标准化、体系化的发展。
据了解,该团体标准是绿普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生态环境部环境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北京大学、汇丰银行、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百度、滴滴、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中国农业银行、国内知名环境权益交易所、认证机构,以及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多领域利益相关方和多家编制单位共同的智慧结晶,可谓饱含了编制单位对以碳普惠机制推动公众减碳的殷切期待。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杭州车汇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