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18日电 题:跨越千山万水:中外博物馆交流互鉴体验文明感召
记者
法国,一个诞生过众多影响世界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国度。巴黎吉美博物馆红色外墙上,代表着自然、和平、智慧等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十二神兽”塑像镶嵌其间,与远处的埃菲尔铁塔相映成趣;
中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千年古都北京,故宫文华殿内,“紫禁城与凡尔赛宫”特展,来自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等机构的约200件文物,展现17、18世纪两国间“彼此尊重、相互欣赏,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展览前言中有这样16个字。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认为,文化遗产和博物馆领域的合作可以为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开辟一条有效的渠道。这将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开始承担国家一系列重大文物展览任务。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心策划实施了340余项国家级重大文物展览,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观众人数超8000万。
国家文物局2023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在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博物馆及其展览陈列,是世界了解中国人文历史的一扇窗口,也成为文明多元并存、兼收并蓄的生动见证。
甘肃省博物馆的高善穆石造像塔,形制显示从印度覆钵式塔到完全中国化的亭台楼阁式塔的中间过渡形态,是佛教中国化早期的实物证据;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镶金兽首玛瑙杯,跨越千年自唐朝而来,展现了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在辽宁省博物馆中,造型独特且世界唯一的鸭形玻璃注,不仅证明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存在,更证明了东西方文化在1600多年前交流频繁……
罗马骑士面甲、罗马时代尖底双耳酒瓶、罗马皇帝多米提安金币……初夏的河南博物院东临展厅内,“小而美――卢森堡文物精品展”正在举行,共有来自卢森堡国家考古、历史与艺术博物馆的210(件)组展品展出。这些展品3月18日通过郑州―卢森堡的“空中丝绸之路”抵达河南博物院。
“上一秒还沉浸在厚重的中原文化中,下一秒感觉就到了欧洲。”郑州市民李芳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体验。”
漫步展厅,一件酷似中国仰韶文化时期的小口尖底瓶展品成为本次展览的“人气王”。据介绍,这是一件罗马时代的双耳酒瓶。
有意思的是,经过研究和论证,部分专家认定,仰韶小口尖底瓶是中国最早的酿酒器或者盛酒器。虽然两件文物年代相差几千年,却意外地为不同文化搭建起一个共同对话的频道。
“本次交换展览的特点是互相展示丰富的历史故事,以搭建远距离联系的桥梁,促进相互理解。”卢森堡国家考古、历史与艺术博物馆馆长米歇尔・波费尔说。据介绍,在展览中,观众还可以通过触摸屏、虚拟现实等互动方式,深入了解卢森堡的历史文化。
2018年,河南博物院在卢森堡国家考古、历史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河南文物珍宝展,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如今,卢森堡文物精品的回访,不仅是对那次展览的延续,更是深化两地文化交流的体现。”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截至目前,河南文物已经通过170多个展览在约40个国家的120多个城市展出。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加强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业内人士表示,博物馆要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更积极发挥“民间大使”作用,不断增进民族、国家间更深层次的理解,把区域性文化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当今,如何用博物馆继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安来顺说。
“博物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博物馆与文明传承和创新”“博物馆的资源转化与活化利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2023年11月在北京举办,探讨博物馆的未来。举办该活动的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2017年成立,如今已吸纳来自42个国家的172家成员单位。
“这个联盟为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机构,建立起了专业的联系,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关系部主任库马尔・朱努索夫说。
截至目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博物馆联盟、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亚洲国家博物馆联合会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已有近200家国内外博物馆参与其中。
按照规划,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记者黄扬、刘斐、史林静、李文哲、童芳、张文静、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