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钢:发展监管科技,运用智能监管应对金融新问题新挑战

资本角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志锦  广州报道

12月17日,在第二届明珠湾金融论坛上,《明珠湾智能金融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证监会原主席肖钢牵头。

肖钢在发布报告时介绍,智能金融是指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是用机器替代和超越人类部分经营管理经验与能力的金融模式变革。人工智能有望引领我国金融科技,为未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肖钢介绍,智能金融是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智慧金融等的更高级阶段。智能金融更具革命性的优势在于,它能对金融生产效率带来更大提升,对金融服务模式带来根本性颠覆。智能金融通过感知人类信息,并结合机器算法决策,实现替代甚至超越人类行为和智力,更精准高效地满足各类金融需求,推动我国金融行业变革与跨越式发展。

肖钢认为,我国智能金融发展呈现新趋势和新特点:

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取得了爆发式技术突破。二是大模型在金融领域应用成为热议话题。我国已出现一批通用语言大模型,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拥抱新技术、新应用,按照先内部使用后客户服务的顺序,稳步推进。同时,金融机构正在深入研究和评估通用语言大模型对未来金融行业可能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纷纷部署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三是智能金融应用深度进一步拓展。智能金融的应用规模稳步增长,头部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智能金融的投入;应用质效不断提升,推动着各类识别、预测和应答模型准确率持续上升;应用成效显著增强,数字运营能力和数字风控能力加强。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在产品创新、客服营销、运营管理、风控合规等方面的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深化。

针对智能金融的发展,肖钢提出五方面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技术安全研究,鼓励业务安全实践。建议金融机构在数据层面,利用分布式数据共享技术,打破数据垄断和技术壁垒,降低业务创新成本,加强数据的实效性跟踪,提升数据精度和准确性。在身份认证方面,识别干扰算法和多模态伪造算法,强化基于大模型的智能金融业务合规性,保障用户的金融资产安全和权益。

二是积极利用智能技术,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在感知层面,建立多模态、互操作、可编程的智能引擎,推动大模型处理更加复杂的金融业务。在处理层面,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金融业务数据方法,使用融合金融业务特点的数据质量处理工具,提升多维度和深度的数据处理能力,充分适配金融业务创新需求。在决策层面,强化算法的可解释性和可调节性,结合专家和技术干预的过程,逐步优化算法的精准性和可靠性,提升金融业务满足差异性客户需求的能力。

三是强化智能金融治理,筑牢科技道德和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应建立一系列人工智能的治理规范,明确业务创新边界、版权保护和算法可解释性等要求,强化科技道德和社会责任。

四是提升数据开放与共享水平,完善智能金融创新生态。包括加强数据共享、强化数据开放,加强资源和工具的共享,支持开放研究合作,建立用户参与机制如用户调查、用户测试和用户反馈渠道等举措。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夯实智能金融发展基础。要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肖钢表示,数字化的发展整体上有利于管控风险。不能把数字化发展和风险防控对立起来,两者其实并不矛盾。依靠先进的数字技术,利用科技赋能,有利于提升金融风控能力。但实际上,智能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没有消除金融风险,但是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能够提高金融机构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肖钢:发展监管科技,运用智能监管应对金融新问题新挑战

肖钢建议,要发展监管科技,运用智能监管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一是建立大数据智能分析挖掘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金融市场、交易数据、企业信息等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实时监测金融市场和机构的风险指标,提前预警和监测系统性风险、市场异常和投资者保护等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自动化处理和审核金融机构的合规报告、风险评估和监管数据,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错误和漏洞。

四是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建立智能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防范跨市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杭州车汇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