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室外劳动者上哪儿去找避风港歇口气?沈阳市总工会在全国较早探索建设工会驿站,给在路上奔跑的人安个“家”――“冷可取暖、渴即饮水、急可如厕、累即歇脚”。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工会驿站近16万个,覆盖服务职工群众超1亿人,日服务户外劳动者300多万人次。很多网友评价“被暖到了”“请多些再多些”。
感同身受,心怀善意。户外劳动者驿站之所以被称作爱心站、暖心站,因它兼具城市文明的细度及人文关怀的温度。户外劳动者的接力站、加油站,丰富着美好城市的内涵外延,决定着城市人群归属感、幸福感的半径周长。
小小驿站有什么?沈阳各级工会组织通过面对面调查,因需而建500多个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地方可以不大,但功能配置要全:诸如卫生间、空调、饮水机、充电宝、书报架、药箱、雨具等,升级一些的还有WiFi、电视、冰箱、微波炉、沙发乃至工会食堂等。如果有条件,还能加些“软件”,比如“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让关爱更贴心,让服务驿站成为“心灵驿站”。在细微处体现对户外劳动者的关怀、体谅和尊重,小站点也可以绽放真关怀。
站点多多益善,但不可贪大求全,不必如“面子工程”那般整齐划一。选址也不一定另起炉灶,可将街道社区闲置仓库厂房等改造成休息驿站。开放包容,突出兼容性,大可借助社会资源广泛参与,主动对接酒店、商超、加油站等沿街商铺,以及银行、通信运营商、快递协会等基础好的场所,将其纳入户外劳动者驿站服务体系,共同打造15分钟驿站服务圈,让更多户外劳动者可以就近休息。近年来,工会组织的努力促进形成了社会合力,政府部门、企业、社会机构、公益组织和基金会等多方资源参与建设,涌现出暖心驿站、工行驿站、农情暖域、爱心翼站、邮爱驿站等开放资源共建共享的案例和品牌。
此外,让关爱走得远、可持续,少不了一条:试点推行专业化运作、智能化管理,引入物业托管等第三方管维模式,兜底保障驿站日常基础运行。既然是好事,就不能新鲜一阵,虎头蛇尾,要持之以恒做下去。(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谢文光 孙潜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