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印发
到2035年全面建成河北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河北日报讯(记者曹智 通讯员王铁军)从省林草局获悉,《河北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近日印发。按照该规划,到2025年,我省自然保护地面积将不低于131.25万公顷,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河北片区)创建工作初见成效。到2035年,我省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完成率、勘界完成率达到100%,全面建成河北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规划提出,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区域分布特征,我省将构建“一核、两带、三区、多点”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一核”即突出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河北片区)的核心保护价值,“两带”即坝上高原防风固沙带和冀东沿海海洋保护带,“三区”分别为燕山水源涵养功能区、太行山水土保持功能区和冀中南平原生态防护功能区,“多点”为21个具有突出生态保护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自然生态建设节点。
规划确定了持续推进整合优化、完善管理管控体系等六项自然保护地建设重点任务。到2025年,我省将完成全部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全省自然保护地将达到204处,其中自然保护区36处,自然公园168处。
我省将实行自然保护地差别化管控,分类分区制定管理规范,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实行差别化管理,明确各管控分区“禁止类”“限制类”建设项目清单,规范建设项目准入管控。
对生态护林员队伍,我省将开展能力建设,明确生态护林员管护责任,做好生态护林员队伍服务、培训,逐步提高生态护林员巡护能力和保障水平。
对燕山―太行山自然保护地内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我省将开展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在张承坝上地区、太行山和燕山地区自然保护地草原生态受损区域,按照退化程度,推进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原治理。
提升科研监测水平,我省将优先对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洋淀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区域开展资源本底调查。重点对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开展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建设,对野生鸟类、兰科植物等野生动植物进行调查监测,掌握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品种、数量、分布等信息。
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1982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地以来,我省相继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沙漠公园等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截至2022年底,我省共建立了自然保护地278处,批建总面积为201.78万公顷,去除交叉重叠后面积为142.22万公顷,基本覆盖了全省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形成了类型较为齐全、分布较为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