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发布《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设置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新态势,有利于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纵观5个新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核心课程等要素可以发现,新设专业充分体现了“交叉融合”的培养理念。如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属于医学、工程学交叉学科,学生既要熟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等工科知识,也要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知识;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更是跨越了医、文、理,充分展现了新专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8年的48.1%上升到2022年的59.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从高铁、核电到生物育种、疫苗研发,从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神舟系列,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正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建设持续开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新平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科技人才,提升了国家“硬实力”。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自动化、数字化发展一日千里,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跟上国家发展步伐、满足企事业单位用人需要,必须重视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创新人才,这要求各高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探索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只有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人才培养工作才能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要让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高校创新发展的“催化剂”,培养出更多能够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拔尖创新人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