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不可能实现的车”来了!赛博越野旅行车开启全国巡演,产业链影响几何?

资本角色

  1月28日,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全国巡展正式拉开帷幕。特斯拉方面向记者表示,此次将有8台赛博越野旅行车在中国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南京、杭州、西安、重庆8座城市同时亮相,向广大爱好者展示这款充满颠覆和创新精神的品牌最新代表作。

  此前,特斯拉方面邀请证券时报记者提前体验测试了赛博越野旅行车。充满科技感的外观、车身的高强度不锈钢材料、双层装甲玻璃……种种亮点都表明这是一款“未来感十足”的车。

特斯拉“不可能实现的车”来了!赛博越野旅行车开启全国巡演,产业链影响几何?

  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 安宇飞/摄

  华鑫证券研报认为,赛博越野旅行车开启交付,特斯拉产业链再次迎来布局良机。据了解,目前一体化压铸技术已经迎来“发展拐点”,渗透率有望迅速提升,带动相应产业链发展机遇。

  “会功夫”的赛博越野旅行车

  “现在这里有一辆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车,专家们都说它永远不会被制造出来。”2023年12月1日凌晨4点(北京时间),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特斯拉得州超级工厂宣布赛博越野旅行车开启首批交付。

  据介绍,特斯拉的赛博越野旅行车可以被看做一辆“会功夫”的汽车:精通“铁布衫”,能抵挡汤姆逊冲锋枪的扫射;力大无穷,牵引力能拉动一头非洲象;轻功也不落下风,速度甚至比保时捷911更快……

  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 安宇飞/摄

  从汽车设计上来看,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采用了钻石切面的车身造型,未来感十足,车顶沿用了“S3XY”车型的玻璃天幕,视野开阔,适合户外出行。而“S3XY”系列车型全景玻璃车顶可承受近6倍自身重量的压力,前后车窗均为双层隔音玻璃。

  从汽车材料上看,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车身外骨骼采用航天级超硬30X冷轧不锈钢,子弹也打不穿,还能减少表面凹陷、损坏和长期使用造成的腐蚀。而特斯拉“S3XY”车身采用钢铝混合材质,超高强度钢与高强度钢用料配比大于60%,同样练就了“铁布衫”。

  整体来看,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继承”了此前特斯拉多款车型的技术优势,并且在许多方面进行了突破式创新。

  据介绍,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48V低压架构的量产车型,革新了行业沿用70多年的12V架构。48V低压架构能大大降低线束的重量和空间占用,提升车辆空间的同时降低车重、提高续航、减少充电次数和充电费用。

  除此之外,赛博越野旅行车也是史上首台实现线控转向的量产车,用双电机“冗余设计”替代了物理连接的转向结构,让转向操控更安全、更聪明。

  特斯拉设计负责人 Franz von Holzhausen表示:“赛博越野旅行车可以像瑞士军刀一样,集成所有功能,你可以在车上装载附件以实现丰富的功能。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附件,让赛博越野旅行车的车主拥有独特的体验。”

  一体化压铸技术迎“发展拐点”

  从制造技术上看,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采用了一体化压铸的前后车身,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增加了车身刚性,提高了车身安全性。而一体化压铸技术最早被应用在Model Y后底板上,现在已经应用于特斯拉“S3XY”车型的制造上。

  据了解,一体化压铸技术是将原本设计中需要组装的多个独立的零件经重新设计,并使用超大型压铸机一次压铸成型,直接获得完整的零部件,实现原有功能。

  天风证券(601162)研报认为,一体化压铸技术是对传统汽车制造工艺的革新,相比较现有生产技术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减轻重量。随着量产进程加速,一体化压铸的市场空间将迎来快速提升。

  2024年,以小米汽车、问界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将有大批一体化压铸车型集中步入量产,国内车企对一体化压铸技术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

  1月4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微博称:“2024年开年第一件大事,为小米工程师们颁发百万美金年度技术大奖。这是小米内部规格最高的奖项,奖励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中做出关键突破的10人以内团队。”

  此次获奖的两支团队,其中一支就是“一体化大压铸技术”团队。据了解,在大压铸技术方面,小米全链路自主设计了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研发了9100吨锁模力的小米超级压铸机,压铸岛总重量1050吨,占地面积840平方米。该压铸机能制造72个零件合而为一的一体化压铸后地板,让焊接点减少840处,重量减轻17%。

  中泰证券研报认为,一体化压铸在降本、轻量化、提高生产效率效果显著,有望取代冲压焊接成为电动车时代的标准化生产方式。2024年,一体化压铸将迎来渗透拐点。

  据天风证券研报统计,我国汽车行业的主要铝压铸商有文灿股份(603348)、广东鸿图(002101)、拓普集团(601689)、泉峰汽车(603982)、旭升股份(603305)、爱柯迪(600933)等,目前各铝压铸企业都在加快一体化压铸布局当中,2022年年底以来,部分企业已实现汽车配件一体化压铸的量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杭州车汇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