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跨境业务规模突破万亿元 场外衍生品业务成“必修课”

资本角色

中国基金报记者 赵心怡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中资券商国际化稳健推进,券商跨境业务强劲增长。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有限公司近期发布的《场外业务运行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券商跨境业务存续规模已于2023年11月跨越万亿元关口,达到10214.09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券商需积极参与跨境业务,以更好地满足全球化时代客户的需求,并把握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机遇。当前,券商若想要拓展跨境业务,开展跨境场外衍生品业务已成为必然选择。

券商跨境业务规模突破万亿元

券商跨境业务规模突破万亿元 场外衍生品业务成“必修课”

“三巨头”合计规模占比超七成

券商跨境业务近两年增长迅猛。2022年我国券商跨境业务规模已超7000亿元,2023年7月末存量规模接近9600亿元。最新《通报》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券商跨境业务存续规模已突破万亿元,达到10214.09亿元(不包括跨境ETF做市业务、结售汇业务和债券“南向通”业务,下同)。

其中,跨境自营业务存续规模为1889.86亿元,环比增加103.96亿元,增幅为5.82%;跨境场外衍生品业务存续名义本金约8254.27亿元,环比增加645.33亿元,增幅为8.48%;跨境收益凭证业务存续规模为69.96 亿元,环比下降4.41亿元,降幅为5.93%。

目前获得跨境业务试点资格并实际展业的券商包括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证券、银河证券、申万宏源证券。此外,东方证券具有结售汇(外汇)业务资格并实际展业。

从集中度来看,截至去年11月末,跨境业务规模排名前五的券商是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金公司,其中,排名前三的券商合计规模占72.67%。

广发证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券商开展跨境业务是对全球化趋势的积极适应。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券商必须参与到跨境业务中,才能更好地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的客户需求,并把握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机遇。同时,开展跨境业务也是提升券商自身国际化能力的重要手段。

银河证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券商积极布局跨境业务,有助于持续增强境内外协同效应,顺应与服务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升级趋势,加快国际化业务高质量布局。

跨境场外衍生品业务成“必修课”

从《通报》数据可以看出,在券商跨境业务中,跨境场外衍生品业务表现最为亮眼,也是驱动整体规模增长的主要引擎。一位华东地区券商从业人员透露,如今券商要想在跨境业务领域有所拓展或实现扩表,发展跨境场外衍生品业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据广发证券研报,随着境内客户海外配置需求增加,华泰加速布局跨境收益互换、个股期权等衍生品业务,快速扩表下华泰国际总资产近5年复合增速位列中资券商第一。

场外衍生品主要包括收益互换和场外期权两大类产品形态。据银河证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跨境衍生品代客业务已落地南北向交易,主要为客户提供场外衍生品服务,帮助其进行风险管理或资产配置等。南向交易渠道主要为客户提供境外投资配置服务,包括股票、债券等多类资产的投资方案;北向交易渠道为境外资金提供个性化投资渠道,除了港股通和QFII,还可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开辟更多投资通道。

据了解,银河证券还通过银河国际、银河-联昌两个子公司平台,将南向和北向业务有机结合,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全面、定制化的跨境投资解决方案,为衍生品市场和跨境投资市场贡献有益增量。

国泰君安非银刘欣琦团队也指出,预计在美股收益率提升趋势下,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跨境收益互换,头部券商与香港地区子公司的协同能力优势将加剧头部集中趋势。

广发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公司重视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加强模型定价、交易策略、金融科技、全面风险管理等核心竞争力建设,业务规模稳步提升。场外衍生品业务团队不断丰富产品体系,优化定价模型和对冲策略,具备功能完善的场外衍生品投资管理系统,建设了集团统一定价库实现各种期权产品的定价和对冲的高效支持。

“随着国内场外衍生品业务蓬勃发展以及境外利率降息窗口逐步打开,公司将以固收类衍生品为切入点,深度联合境外子公司,不断挖掘新的业务模式和增长点,以跨境收益互换为基础,拓展期权、结构性票据、收益凭证等产品,积极服务实体企业全球化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银河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杭州车汇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