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中旬生猪(外三元)价格环比下降1.9%。农业农村部表示,四季度旺季猪价可能会回升,但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未来2个月内中大猪陆续出栏,仔猪在未来6个月内将陆续出栏,预示着从现在开始的半年内(包括元旦春节)猪肉市场供应较为充足。明年春节后可能出现消费淡季与生猪出栏量增加“两碰头”,养猪亏损程度甚至可能重于今年同期。
▌猪企“资本盛宴”撤席:10大A股上市猪企总市值蒸发超8000亿 千亿“猪茅”豪掷数十亿护盘
进入十月,一场大跌把“猪茅”牧原股份拉入漩涡。继国庆节后首个交易日股价重挫7%以上之后,牧原股份上周四盘中股价一度触及跌停。有市场分析认为,围绕牧原股份近期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网传公司要“大规模裁员”以及内部将实行承包制度。对于股价大跌,财联社记者此前从牧原股份处获悉,公司目前基本面正常,生产经营、资金状况、疫情防控一切正常。同时,公司还对外回应称,未发生大规模裁员,员工流动处于正常水平。所谓“承包制”目的是吸引优秀员工应用新技术降低养猪成本。
面对股价颓态,牧原股份上周四盘后公告,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之子拟合计增持5亿元-10亿元。本周二盘后再度公告,部分董监高等拟10亿元-12亿元增持公司股份。接连真金白银增持护盘后,公司股价本周累计最大涨幅超16%。
若拉长时间看的话,牧原股份总市值在一个月内累计最高蒸发约470亿元且目前跌破2000亿元关口,相比2021年2月时的股价高点总市值累计最高蒸发3300亿元。而这背后隐藏的似乎是整个猪肉行业的绝望困境。
根据猪场动力网10-11公众号文章《资本大逃离!10大上市猪企股价已腰斩,有巨头市值缩水近3000亿》统计,不只是牧原股份,包括温氏股份、新希望等巨头在内的10大上市猪企股价近期震荡探底并且相较股价巅峰时期均已腰斩,*ST正邦甚至已缩水近九成。总市值方面,根据计算10大A股上市猪企总市值较此前最高时累计最高蒸发合计超8000亿,其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三大龙头合计蒸发超6000亿。
(资料来源:猪场动力网10-11公众号文章《资本大逃离!10大上市猪企股价已腰斩,有巨头市值缩水近3000亿》)
回溯2020、2021年时非洲猪瘟后产能紧缺带来的猪价上天曾让猪肉股风光无限,牧原股份彼时总市值达到最高约5000亿元,因此被带上“猪业茅台”的帽子,温氏股份最高突破2000亿市值。然而,仅仅两年时间资本便开启了大逃亡,养猪业经历了真正的冰火两重天。
对此有市场分析表示,养猪业曾经所谓的站上风口,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外部的风。曾经的高猪价,完全是建立在非瘟带来的产能大幅降低。从真正的基本面来说,市场对生猪的需求总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因为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减少。
另一方面,经济日报表示,长期而言,国内养猪业进入低利润时期将成趋势。对于本轮漫长且复杂的特殊猪周期,有行业专家坦言,猪周期发生改变或源于资本的力量,如今的市场供给者由农户变成大公司,尤其是猪瘟事件后市场快速向大公司集中,资本作用之下猪企都希望竞争对手退出市场从而导致市场的供给一直居高不下。去年底以来猪价持续在成本线以下运行超7个月,前期景气周期导致的资本蜂拥而至,但当前已经没有回头路,今年猪价遭遇了史上最长亏损周期,现在就是看谁能熬到最后。
▌如今养猪还不如卖房?明年一季度行业亏损或超今年同期 熬完寒冬仍在寒冬的猪企纷纷提前开启自救
从各家猪企最新发布的9月销售简报显示,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大北农、神农集团等多数上市猪企经历着“量增价减”。业内分析认为,中秋国庆双节对生猪需求拉动有限,市场呈现供强需弱状态,是导致近期价格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有行业数据测算,今年猪产业头均亏损约300多元。
牧原股份周五盘后公告,前三季度净亏损18.42亿元。温氏股份周四盘后公告,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45.3亿元。
此外,在上市猪企今年披露的半年报中,据财联社记者统计,前13家猪企中仅牧原股份、新希望和ST正邦实现同比减亏,温氏股份、天邦食品、大北农、唐人神、新五丰亏损较去年同期有所扩大。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唯一实现盈利的京基智农竟是靠其房地产业务,其在报告中表示,业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系公司山海御园房地产项目大幅交付结转销售收入。
然而,在业绩深陷亏损的同时,即使今年以来上市猪企纷纷“节衣缩食”来保障现金流水平,但上市猪企整体负债情况没有丝毫改善。根据Wind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25家猪产业上市公司负债合计约4750亿元。牧原股份近三年资产负债率同样未降反升,二季度末已超60.06%,总负债已超1100亿元。
(资料来源:虎嗅妙投10-13公众号文章《2天市值蒸发200多亿元,牧原危险了?》)
困境之下,今年7月牧原集团联合温氏股份、双胞胎、正大等四大养猪企业向行业发出倡议,为减少行业内卷,尊重行业秩序,签署“互不挖人公约”。有业内人士透露,牧原作为养猪规模最大的企业,被其他公司成团队挖走不少专业技术人才,才发起了这个公约。此外,亦有行业分析认为,防止挖人是假,低成本留人是真。
实际上,结成“不挖人联盟”外,各家猪企实际纷纷在寻找自救道路。近日牧原股份进行内部承包变引发市场关注和热议。功夫财经10月14日公众号文章《负债1100亿,河南猪王急了》分析表示,该举主要为了所谓的降本增效,牧原早前就表示,对于未来猪价走势难以判断,因此,公司已经放缓产能扩张节奏,并在内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被网友戏称“没希望”的新希望正以出售养猪场来回笼资金。据媒体报道,2022年至今,新希望先后两次向成都国资出售18个在建和已投产的养猪场,回笼22.43亿元的资金。据披露,该部分资产涉及的母猪产能在20-30万头,育肥产能达到500-600万头级别。内部管理人员还称,公司还在山东、河北寻找与当地国企合作,将闲置猪场进行出售,预计出售40-50亿的资产。
同时,天邦食品、上海梅林开始频卖股权回笼资金、及时止损。天邦食品9月26日公告称,拟出让不超过30%史记生物的股权。按照30%股权计算,本次股权转让将产生税前资产处置收益约为9.4亿元。公司表示这部分款项将用于补充公司现金流。上海梅林9月中旬发布公告,子公司光明农牧、孙公司江苏众旺进行相关股权转让。受猪周期影响,光明农牧从2021年起开始亏损,直至2023年上半年还是保持亏损状态。另外,养猪巨头正大股份终止IPO。公司回应,当前大环境不太好,猪价也比较低,后续机会合适后或重新申报。
对于猪肉市场后市行情,业内分析认为,当前生猪现货价格受供给侧影响较大,目前供应端在明年确定性增加,明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对应今年上半年母猪群体,仍然处于高位。农业农村部周一也提醒,明年春节后可能出现消费淡季与生猪出栏量增加“两碰头”,养猪亏损程度甚至可能重于今年同期。经济日报表示,养猪业的竞争已从产能规模转向成本控制和管理能力竞争,不能以投机心态安排生产,要做好长期的降本增效,实现猪价预测和生产管理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