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首届“良渚论坛”开启文明交流新空间

资本角色

  杭州12月3日电 题: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首届“良渚论坛”开启文明交流新空间

  记者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3日上午,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首届“良渚论坛”开幕,300多位中外嘉宾聚会良渚遗址,文明交流成为对话的主旋律。

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首届“良渚论坛”开启文明交流新空间

  人文交流的热切期盼

  “良渚论坛”是中国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举措。

  “我们要以旅游为媒介,深化人文交流,加强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的联系,携手创造工作岗位,增进民生福祉。”巴西伊瓜苏市市长希科・布拉西莱诺在论坛上充满信心地表示,“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得到了各方积极响应,这说明深化人文交流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反映了人们热烈的期盼。”

  “图书馆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它使人们能够欣赏过去,了解现在,展望未来,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图书馆书架上摆放的不止是书籍,更是能引领人们跨越地理界限的文化旅程。”卡塔尔国家图书馆执行馆长陈慧心说,要不断改进图书馆的服务,就需要深入开展各国图书馆领域的知识共享。

  “希腊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都可以通过认同和欣赏彼此的文化宝藏受益。”希腊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馆长史黛拉・克莱索拉克表示,“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各国博物馆都应该积极开展跨国活动,担任交流互鉴的‘文化大使’。”

  记者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10年来,立足当地的交流合作机制也在多维推进。浙江依托中国―中东欧、中阿、中非等对外合作机制,通过部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众多人文交流活动,如通过多个在海外的中国文化中心发布的“云上泽国――良渚文明线上主题展”,为世界了解良渚文明打开了数字智慧之窗。

  艺术是不需要翻译的语言

  在首届“良渚论坛”开幕前,80多位外国艺术家从良渚古城出发,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途经西湖、大运河、南浔、余村、兰亭、鲁迅故居等地,深度领略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随后,他们开展创作,在本届“良渚论坛”的艺术家分论坛上进行了深度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俞佳迪带领团队,为分论坛设计了寓意为“艺术的等高线,文明的同温层”的视觉形象。“许多中外艺术家谈到了一个观点,‘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人的生命轨迹,所以我们选择了线条,通过线条的缠绕,来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俞佳迪说。

  “当看到中国画家用水墨绘画我所熟悉的郁金香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另一种美。”荷兰艺术家范德库伊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荷中美术交流,“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国美术家的交流,因为我们坚信文化交流和艺术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

  “艺术是不需要翻译的语言,它拥有无声而持久的力量。特别是绘画包容性强,是开展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有效手段。”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持有同样的观点,“我们欢迎中外艺术家在良渚畅谈艺术,理解彼此的文化根底和思考方式。”

  愿为文化对话持续努力

  “‘良渚论坛’提供了一个促进跨文化对话的宏伟平台,一个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也提供了一个富有活力的价值渠道。”阿尔巴尼亚爵士音乐节国际关系总监易杰・阿里卡在主论坛上表示,“我们加入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愿意为促进跨文化对话持续努力。”

  就将来的馆际交流,乌兹别克斯坦美术馆首席专家萨奥达特・鲁基耶娃也提出不少建议。“我们可以举办更多的交流展,利用经典作品,促进各国观众间的相互理解,也可以组织更多的研讨会,通过思想碰撞,形成共识。此外,还可以加强艺术家和科研人员之间的互访,在出版和影视制作方面开展合作。”她说。

  “我们希望在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机制下继续推进文化合作,希望促进市场信息交流,促进优质文化资源交流共享,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继续加强人员交流,为剧院管理、技术、创意、营销等方面广泛深入的交流提供便利。”墨西哥国家艺术宫艺术顾问安赫尔・雷森德斯说。

  在“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上,汉学家们也表达了深入交流的心愿。哥斯达黎加大学哲学院院长菲利波・科斯坦蒂尼表示:“自2017年起,哥斯达黎加大学就开始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推动和支持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化,因为我们相信文化交流是促进文明互鉴的最重要手段。”(记者方益波、冯源、施雨岑、王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杭州车汇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