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也是一种病?专家强调:肥胖作为慢性病,需要规范化管理

资本角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实习生田佳奕 上海报道 近几年来,或是出于“美”的追求,公众对肥胖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减肥”成了不少人挂在嘴边的词。殊不知,肥胖已成为当今一个日趋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布的一项全球性大规模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有22亿人超重,平均每10个人当中就有超过1人肥胖,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于肥胖相关健康问题。肥胖问题在中国同样突出,中国超重与肥胖的发病率和增长速度均居世界首位,现已成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根据中国标准,中国成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首次中国成人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预计至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将达61%。

事实上,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肥胖不仅仅影响外表,更是影响全身健康。研究表明,肥胖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均有直接影响,与诸多癌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另一方面,肥胖也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网络上“身材焦虑”盛行以及个人对自身形象的认知都会对肥胖患者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这些心理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肥胖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自我否定,形成恶性循环。

在此背景下,肥胖防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罗樱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肥胖最核心的问题是自驱力的问题,在用药或手术的基础上,必须得自己有主动的控制去改善生活方式的意愿,才能达到长久的效果。”

肥胖症呈现年轻化趋势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人体摄入过量能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质,多余脂质又进一步在体内蓄积的结果,可对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心理行为等产生不良影响。 

在我国,肥胖患病人数不断增加,除了重度肥胖比例攀升以外,还呈年轻化、低龄化趋势。《中国儿童肥胖报告(2017)》中曾披露,截至2014年,我国7~18岁城市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已分别达到28.2%和16.4%,农村男女生分别达到20.3%和12.8%,我国儿童超重肥胖增长率是成人的3.44倍。肥胖正严重影响国民健康水平。

到底怎么样算是肥胖呢?体重指数(BMI)是近年来国际上测量与诊断超重和肥胖使用最广泛的指标。体重指数(BMI)=个体的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我国常用的BMI标准为:BMI的正常范围是18.5-23.9kg/m2,BMI≥24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BMI≥32kg/m2为严重肥胖。

肥胖是诸多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基础,罗樱樱指出,对于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脂肪肝等,肥胖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脂肪肝,在肥胖患者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甚至超越了糖尿病和高血压等问题,因此现在被称为代谢性脂肪性肝病。

对于此类代谢性疾病治疗,减重是核心。以糖尿病为例,研究指出在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中,体重下降若超过15公斤,80%以上的人在一至两年内可以实现糖尿病缓解。此外,BMI并非绝对指标,内脏脂肪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有些看起来不是严重肥胖,仅仅是超重的人群,比如BMI在24-28 kg/m2之间的人群也存在内脏脂肪增加的情况,每个人对于脂肪的阈值不一样,这也提示我们在代谢性疾病中干预肥胖的重要性。”罗樱樱指出。

减肥用药须谨慎

步入现代社会,生活水平与压力的攀升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高脂高糖的饮食结构、久坐不动的工作方式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都是肥胖的“元凶”。网络上宣传的减肥方式众多,有运动、节食,还有层出不穷的网红减肥“神药”等,如何科学减重成了关键问题。

肥胖也是一种病?专家强调:肥胖作为慢性病,需要规范化管理

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减重?

减肥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但无论是节食还是运动都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很多人容易半途而废,由此催生了药物减肥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药物虽有“减肥”功效,却依然不可滥用,必须经过专业的评估后方可使用,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健康风险。

罗樱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有些人既不是糖尿病患者,也不属于合规的超适应证使用群体,只是有身材焦虑的烦恼,导致过度依赖减肥药。如此,在评估患者属于合规的适应证使用群体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肥胖的评估对于确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由于肥胖有单纯性肥胖或继发性肥胖之分,有些人群并非单纯性肥胖,而是与其他疾病有关,例如,一些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均可能导致肥胖的发生,如果只关注减肥而不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可能会延误对患者全面治疗的机会。因此,第一步是排除其他潜在疾病,确保对肥胖的评估全面。

其次,需要评估患者是否真正能够从药物治疗中获益,以及是否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应该是在患者已经尝试并证明充分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仍不理想的情况下考虑的选择。因此,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饮食和运动措施,以及这些干预是否足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此外,当医生要使用一些目前在我国尚未获批用于减重,但已经在国际上具有充足证据证实可以安全有效减重的药物时,医院一般会要求相关科室提交资料,在医院相关部门进行备案,经过医院专家组审核批准,确保所有的程序都符合规定后方可使用。之后医生还会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以确保他们符合超适应症使用药物的条件,没有药物使用的禁忌症。另外,也会对患者进行定期规律的随访,对药物的使用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观察,并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进行药物调整。

“无论药物还是手术治疗,这些都是外力的驱动。患者必须有主动改善生活方式的意愿,这样才能够实现长久的健康状态。”罗樱樱强调。

注重科学体重管理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与日常饮食息息相关,“吃什么,怎么吃”成了许多人的难题。在减肥界,历来有“碳水是减肥大忌”一说,而中国人以米面为主食,碳水占比较高,该如何调整饮食结构?

罗樱樱指出,低碳饮食或者生酮饮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即使对于适合的人群,这些饮食模式也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

对大部分人而言,科学减重,总量控制是关键,每天的能量摄入以不低于1000千卡为宜。一般女性为1000~1200千卡/天,男性1200~1600千卡/天,或比原来习惯摄入的能量低500千卡。 

除此以外,调整膳食结构也很重要。为指导人们合理营养,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了食物指南,并形象地称为“营养金字塔”。金字塔指出,每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比25-30%、50-55%、20-25%。

除了个人体重管理外,现有不少医院开设减重门诊以及多学科联合门诊,包括营养科、内分泌科、减重外科、心理科等多学科相关专家联合出诊。不仅指导患者通过医学营养干预改善生活方式,逐步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会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对需要的人群进行综合评估,予以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从而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体而言,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科学管理和个体化治疗,但无论是内部治疗还是外部干预都需要患者个人、家庭、医生、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公众对肥胖的认知。

“实际上,无论是从个体还是从社会层面,很多人都还没有把肥胖当作一种疾病来看,大家都是认为只有发生了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才叫疾病。所以,当下急需提升社会各界对于肥胖的认知,让公众关注超重、肥胖的问题,通过有效的体重管理,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降低社会负担,以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罗樱樱说。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杭州车汇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