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市场进入“新年展望”时间。
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发现,博时基金、富国基金、前海开源基金、长城基金、创金合信基金等公募最新发布的2024年展望策略,呈现出了两大亮点:一是2023年行情波动不减,投资者对明年行情预期的心情迫切,使得公募策略会比往年来得更早;二是鉴于市场对经济复苏和经济政策基调的高度关注,公募的新年预判对宏观经济和中观产业结构趋势着墨颇多,丝毫不输卖方机构。
公募新年预判认为,2024年国内外经济增长预期差以及国内政策发力预期,目前已成为资产配置的主要矛盾。与总量预期相比,关注结构性的乐观改善更重要,宏观分析视角和方法要做出效应调整。展望2024年,经济低斜率复苏会是基本判断,形成“企业利润→就业→居民收入”的良性正循环。
在这一趋势下,2024年A股核心驱动将显著改变,尤其是盈利筑底反弹。随着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改善,制造业利润改善幅度最大,布局高端制造由此成为明年投资焦点,并由此引出两大悬念:2024年是不是AI投资大年?人工智能引领高端制造会不会成为主流行情?
资产配置主要矛盾已开始切换
公募对新年的宏观经济预判,始于新形势下的主要矛盾捕捉和方法论调整。
“从宏观总量角度看,岁末年初资产配置的主要矛盾,开始切换为2024年国内外经济增长预期差以及国内政策发力的预期。”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在12月6日发布的最新预判报告中指出,短期内修复偏波折的国内经济基本面,会加强政策刺激预期。在这种情况下,“预期―修正”的交易性行情持续反复。
魏凤春认为,从结构视角看,对国内经济,曾经以房地产、财政和信贷为核心的宏观研究框架将会面临重构。单一宏观驱动力对经济的支撑有限,放低对总量的预期,关注结构性的乐观改善更重要。
在博时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专职委员于善辉看来,宏观预判应从资产配置角度出发,以跨周期、中长期维度,坚守基本面的底层架构。如果某类资产超出平均回报水平,在欣喜的同时还要保留一份敬畏。“因为中国有中国的特色,需要按照政策维度理解市场和周期,用长周期的格局去完成整个资产配置。”
魏凤春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主导产业更替是基本特征,这是个相当长的时间段。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强,这意味着以线性思维来指导投资都是致命的,应该从主导产业的形成出发,投资者的关注点是“中周期”问题。“中周期的结果是产业更替,更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定,其过程是市场自生能力与政策调整效果的博弈。考虑结果是战略,思索过程是战术。当前的市场纠结来源于两种力量的博弈:一是中周期的向上力量,是为多的力量,二是对房地产难以复兴的担心,是为空的力量。这是市场多方和空方的根本差异所在。”
“积极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配合”组合
基于前述框架,于善辉观察到三个宏观特征变化:一是过去全球化分工带来的低通胀、高增长的有利环境正在过去;二是国内投资率向下,而海外投资率上升;三是地产及收入预期下的消费动能减弱。
富国基金近日发布的《2024年A股市场策略与展望》中直言,2024年经济低斜率复苏仍是基本判断。积极扩张财政叠加宽货币配合,中央加杠杆有望逐渐带动企业和居民加杠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富国基金提到,今年10月份的1万亿元国债超预期增发、突破赤字,已释放出极大的信号,2024年将是“积极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配合”的组合。“因此,‘中央加杠杆’接棒‘地方加杠杆’后,有望带动企业和居民的加杠杆,从而形成‘企业利润→就业→居民收入’的良性正循环。”
具体来看,富国安慧基金经理吴旅忠表示,2024年我国实际GDP增速或保持稳健,地产或是制约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预计明年地产投资跌幅略有收窄。化债对整体地方债务扩张影响不大,明年基建投资增速保持韧性,出口有望小幅正增长。明年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区间为2.40%-2.80%。在宽财政背景下,需要注意供给压力,货币和财政配合是明年的关键之一,利率中枢下行的趋势仍未结束,曲线超预期走平之后债市走牛概率较高。
魏凤春认为,从宏观交易视角看,海外经济,美国经济持续的高韧性在10月、11月的经济数据中显露出降温迹象,影响2024年降息预期的变化,海外流动性拐点也有望成为2024年阶段性的主题。
布局高端制造是主基调
基于上述宏观分析,富国基金认为,从2023年过渡到2024年,三大A股核心驱动将显著改变:一是盈利筑底反弹,逐渐走向低幅度修复通道;二是中美货币政策有望走向共振,流动性维持宽松格局;三是由于政策定力与张力并举,美债、美元对A股的影响有望逆转,风险偏好有望迎来积极改善的窗口期。
基于分子端和分母端两维度研判,长城基金的基金经理储雯玉认为,2024年整体环境将持续向好。从分子端(即企业盈利)看,储雯玉认为,尽管今年上半年复苏力度略低于预期,但下半年已处于复苏加快进程中,明年复苏趋势或将延续,为企业盈利带来助力。从分母端(即从无风险利率角度)看,当前全球通胀逐渐得到控制,预计未来无风险利率有望温和下行,而国内也正持续营造流动性宽松环境,或将延续至明年。
“近期成长股的反弹,很大程度上是对年初数字经济轰轰烈烈行情的回应,有头有尾。但如果将其定义为‘超跌反弹’,或者将北证50近期的火热行情看作是成长股的孤军奋战,则是相对悲观的看法。实际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魏凤春认为,在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中,反复是正常的,成长的定价总是伴随着风险。在政策全面脱虚向实的背景下,如何布局高端制造成为未来焦点中的焦点。“高端制造投资离不开投资的基本要素,即企业盈利与估值提升。单纯从盈利看,中国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改善,制造业利润改善幅度最大,这就奠定了2024年投资的主基调。”
魏凤春还说到,无论2024年是不是AI投资大年、人工智能引领高端制造是不是主流行情,这些领域都不能忽视。“成长风格的投资有很多布局陷阱,比如从主题到成长,从成长到周期,踏不好节奏将会是血本无归,但这不是最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是囿于成见,只在红利低波的池塘中荡漾,全然忘记了资本市场本来是对风险的定价,一个市场如果没有风险了,也就不能称其为市场了。”
新能源是“万亿”级别的产业
除了成长股的趋势和方向预判之外,公募的年度策略还对细分赛道进行了细致把脉。比如,长城基金以“智驱未来 洞见价值”为主题的2024年度投资策略会,对高端装备、数字医疗、信息技术、半导体等前沿科技行业机会进行细致剖析。
“我国整体装备制造水平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不少高端制造产业已经取得了领先优势,新能源产业配套装备便是典型代表,比如光伏设备、锂电设备等行业,无论从产值、产能还是研发投入都在全球遥遥领先。未来会更关注人形机器人(300024)、元宇宙等产业。”长城基金的基金经理周诗博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充满了想象空间,国外内先进科技企业都开始有所布局,持续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从需求端来看,个别汽车企业工厂已经对人形机器人形成需求,但真正的市场需求还未释放,一旦被市场更多关注到,将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元宇宙同样如此,科技巨头里某手机品牌商已经在此领域布局多年,近期推出的新产品已经带来了惊喜的体验感,一旦后续推出的产品有效降低成本,预计将催生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至少开发者群体会具有较强的购买意愿。”
针对新能源领域布局策略,长城基金的基金经理杨宇表示,光伏和新能源车这两个产业都有比较明确的技术降本增效的方向,未来会以较高速度发展。经过一年半左右的调整,新能源估值已处于历史底部区间,各细分方向也基本如此;其次,新能源的发展逻辑并未发生变化,即能源转型的产业逻辑和长期发展方向没变,只要产业在发展进步,龙头企业就可能随之发展壮大,并在不断的洗牌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在具体方向上,他比较看好光伏、新能源车、海上风电等新能源细分行业。
前海开源投资部总监、首席ESG官崔宸龙在前海开源基金的2024投资策略会上指出,从大的产业逻辑讲,当前全球能源结构依然以煤油气为主,未来要实现碳中和,整个新能源的比例要超过80%,因此未来新能源空间仍很大,累计的装机量至少还需要有几十倍的增长。因此,新能源短期产能过剩有望被需求的快速增长所消化掉。预计2024年锂电池板块供给端将会开始优化。
“中国新能源(600617)产业是万亿级别的产业。未来几年,伴随着房地产全产业链销售规模缓慢下降,有望替代房地产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增长引擎。新能源的需求更多是来自于外需,中国七成的光伏组件出口到海外,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并且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汽车占比较高。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具有全球的竞争优势,东南亚、南美、中东、中亚等区域市场的渗透率还有较大空间。”崔宸龙说。
另外,针对医药板块,前海开源基金的基金经理范洁表示,从基本面情况来看,因为短期政策扰动,医药行业实际上在今年三季度的业绩,可能是阶段性低点。往后看几个季度,医药行业基本面整体变化方向会边际向好。未来看好两条主线:创新产业链,消费属性的医疗产品。范洁指出,医药行业具有需求稳定(行业持续保持正增长)、高壁垒(人才、资金、技术)、公司同质化程度低(研究难度大、专业性强)等特点,政策的方向就是投资的方向,要选择优质的有议价权的产品和公司。目前,医保支付改革、集采目的是腾笼换鸟,创新药审批门槛提升是对供给侧进行优中选优,中医药扶持力度加大。另外,目前创新药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游产业链伴随获益,医疗器械持续国产替代,中医药政策频出。
责编:王璐璐
校对:刘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