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记者发现,社交媒体成为一些银行部分员工网购业绩高息揽储的新窗口,一些资金掮客以网络为阵地,在银行、储户间游走。他们在电商平台开设主营“代理银行业务”的店铺,有的银行员工为完成业绩网购相关服务。一条围绕银行各种任务的灰色产业链逐渐显现。
从月末存款到养老金开户银行业绩出现“网购”
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检索“银行冲业绩”“拉存款”等关键词,会看到许多银行员工的“诉苦”:他们或是感叹考核任务难以完成,或是求助网友存款,承诺向其支付利息。
“万10,50万元,要的联系!”银行员工的“求助帖”往往会引来许多这样的留言评论。“万10”是一句行话,指储户每存款1万元1天可获得银行10元利息,50万元的存款1天能获得500元利息。
发送评论的用户有手持资金的储户,也不乏专门交易存款的资金掮客。记者通过小红书给一位用户发送私信,该用户表示自己“个人有资金,合伙当中介”,二季度末,其团队交易的存款量高达“一人5亿元左右”。
资金掮客张先生透露,一些银行支行行长报价并将贴息金额给到自己,自己再将银行的需求发送给储户,储户把资金存在储户本人的银行账户内,到规定时间后取出,便可获得贴息。“很安全,钱就存自己卡里过个夜。”7月1日至7月6日中午,他已通过微信转账向储户支付贴息共计一万多元,每人500元到3000元不等。
另一位资金掮客李先生告诉记者,贴息“市场价”在今年第二季度末达“万20”以上,其他月底在“万6”到“万7”左右。银行员工若要与自己合作,还需额外支付“万1”左右的手续费。
有银行员工称,除存款外,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字人民币注册等也出现网购业绩现象。“一个乡镇网点,全是老人,要求一天注册十个数字人民币账户”“突然被下了100个养老金任务”……资金掮客找到了新的商机。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代完成银行任务”的商品和店铺开始出现并增多,一些店铺月销量达5万以上,产品评价也达上千条之多。
记者询问多家淘宝店铺客服发现,绝大多数商品价格页面上的数字只是“虚价”,对方根据不同银行业务的难度、时效以及银行类型、所在地域等分类报价。数字人民币四类账户每户10元以内,二类账户每户在20元至30元之间;三类业务价格从几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有些店铺做了三千多单业务,且一直在涨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徐明东表示,通过资金掮客和线下地推“冲业绩”,多年来都是银行界“公开的秘密”。近期兴起的银行员工“网购业绩”现象,也是银行揽储考核任务压在个体员工身上的表现。
存款“一日游” “皆大欢喜”背后风险丛生
专家指出,相较于过去的地推模式,如今招揽存款、开户注册等营销模式活跃于网络社交平台,不仅增加银行成本,导致恶性竞争,扰乱金融业发展,也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银行服务具有‘公共性’,如果流动性缺失,易造成金融、经济的动荡,因此银行的经营行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都须接受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性规范的‘强监管’约束。”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季立刚指出,无论是在社交媒体求助网友、在电商平台购买推广服务,还是通过资金掮客吸收存款,网络上形态各异的“冲业绩”手段都是违法违规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二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依法需要取得相关行政许可的,应当依法取得行政许可。” “所谓的‘代完成银行任务’,以商法‘推定’的视角分析,实际就是电商平台在从事银行业务、形成‘影子银行’,电商平台没有金融许可证,不能从事银行业务。”季立刚表示。
同时,高息揽储也助长恶性竞争。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叶晓华指出:“资金掮客通过互联网,把储户手中闲散的资金调动起来,将原本处于‘灰色地带’的高息揽储显性化。”在季立刚看来,“银行员工网上贴息揽储,一方面因给予掮客费用抬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扰乱存款市场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
此外,这也加大了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风险。2021年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指出,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包括但不限于由非自营网络平台提供营销宣传、产品展示、信息传输、购买入口、利息补贴等服务。今年实施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分级授权审批和内部控制措施,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实施全流程分级分类管控,有效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表示,被“买”客户将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提供给第三方,很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第三方没有足够的安全措施来保护客户信息,甚至部分商家主动泄露账户信息,可能导致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更值得担忧的是,资金掮客的行为具有灰色性质,若出现资金掮客与银行员工勾结,可能存在员工挪用资金等违法行为和资金损失风险。“这对储户、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影响不小。”山东颐衡律师事务所主任赵纯永直言,银行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信誉,一旦出现问题,银行的信誉会大大降低,破坏金融市场的稳定。
须多管齐下斩断灰色产业链
在较高利润的回报下,围绕银行的各种任务,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金融监管部门应联合多部门加强监管,并从根源上杜绝灰色产业链。
“贴息揽储”等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银行业绩考核体系和指标不合理,基层机构和员工背负过重的考核压力。银行应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徐明东认为,采用各种手段“冲业绩”是一种投机行为,暴露出银行现有考核机制存在的漏洞。“如果银行充分认识到这种投机行为对其自身利益造成的损害,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但目前,银行对员工的个人行为难以管控、也怠于管控,纵容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
对此,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鑫认为,银行首先要在内部加强合规教育、警示教育,同时需要不断优化考核机制,改变单一、粗暴的考核指标,比如结合账户的持续性、活跃度等,设定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机制。
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也是这类乱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部分违规揽储的银行实施罚款,但罚款金额一般较低,且难以将隐蔽的违规行为“一网打尽”。叶晓华认为,监管部门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对于社交媒体、电商平台而言,在提供与金融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时,应遵守监管部门相关规定,以免助长不良风气。
“目前,面对金融违规信息发布这种较新业态,平台对管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处理经验也不足,采取‘默许’态度。”刘鑫建议,社交媒体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识别出的金融违规信息,要及时做屏蔽、删除、下架等处理,避免被资金掮客利用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电商平台则需对店铺推出的服务进行必要的审核、把关,对店铺经营进行合规指导和监督。